蓪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蓪草

學名:Tetrapanax papyriferus(Hook.)K. Koch
科名:五加科 (Araliaceae)
俗名:通脫木。
莖:幹通直,髓心白色,具長柄,嫩枝密佈黃褐色星狀毛。
葉:掌狀分裂,具長柄,葉背、葉柄皆密佈黃褐色星狀毛,紙質,7~12掌裂,裂片卵狀長橢圓形,全緣至粗鋸齒緣;葉柄極長,有時長達80cm。
花:繖形花序作圓錐花序狀排列頂生,密被絨毛,花黃白色,花瓣極小,花瓣及雄蕊均為4枚,花柱及子房各為2。花期10~12月。
果:漿果球形,外果皮肉質,黑熟;種子兩兩成雙。果期1~3月。
鑑定特徵:1.掌狀分裂的巨型葉。2.莖中的白色柔軟髓心。3.繖形花序作圓錐狀排列。
分佈:全台山麓到海拔1900公尺內的闊葉樹林都可以見到。
用途:白色柔軟髓心可為針插、造花、箱襯或製作書畫用紙的材料。

蓪草Tetrapanax papyriferus為落葉灌木,是典型的先趨性植物。在植物分類上屬五加科Araliaceae通脫木屬,Tetrapanax拉丁文意為四數之人參,指其花為四數,種名papyriferus意為可製紙的,指其髓心可製蓪草紙也;命名者K. Koch是德國人Carl(Karl) Heinrich Emil Koch (1809-1879),木本植物專家。

蓪草最醒目的金字招牌,就是掌狀分裂的巨型綠葉,葉基為七出脈,靠近葉先端再各自分成兩叉,以致葉形呈7裂,先端又分成2裂尖,在冬末時節會隨著果實成熟而轉黃脫落,若將小枝切開,可以看見白色的髓心,質地柔軟,彈性佳。

蓪草的另一個特徵是,莖中的白色柔軟髓心,就像我們平常所使用的保麗龍質地組織,是保麗龍未生產前,人們拿來做為針插、造花、箱襯或製作書畫用紙的材料;在台灣植物採集史上,蓪草也是最早被採到的植物之一。蓪草種實成熟時,多數的鳥獸會前來啄食,只要找到成片的蓪草,就有機會觀賞到五色鳥、赤腹松鼠…等眾鳥獸穿梭其間的曼妙姿態。

留言